扫描以上二维码,关注文物网,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。
记住密码
青花观音瓶又称“观音尊”,是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流行瓶式之一。器物呈撇口,颈部直短,丰肩,肩下弧线内收,至胫部以下外撇,浅圈足。瓶体秀美精巧,线条流畅。康熙朝时景德镇烧制的这种瓶式较多,有时尊和瓶在称呼上不易区分,一般来说以口小腹大者称之为瓶,但并非作日常生活用器,均是装饰陈列用瓷或观赏器。 这件青花山水人物纹观音瓶,器高31厘米,口径8厘米,底径7.9厘米,撇口,直短颈,丰肩,肩以下渐收,近...
江苏省太仓市博物馆藏有一件十分珍贵的海水龙纹盘,它集青花、斗彩、红彩三种表现方式于一身,高3.7厘米,口径21厘米,底径12.3厘米。 此盘敞口,浅弧腹,平底,矮圈足。虽然从尺寸上看不是大器,但从所绘图案看,却体现了磅然大气,令人称奇。盘内绘蛟龙越海,红彩绘就的蛟龙张牙舞爪,威武凶猛。龙下的海水和浮云用青花绘制,波涛汹涌,祥云四起。再用斗彩表现海中嶙峋的山石,而山石的轮廓则用青花描绘,内填绿...
日本的陶工艺起源于绳纹土器。到了弥升时代,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,陶器的造型和纹饰趋于精练简洁。进了古坟时代,受朝鲜陶瓷工艺的影响,日本陶瓷业告别了露天烧陶的工艺时代,进入以奈良三彩陶、平安绿釉陶、灰釉陶为代表的一个新的工艺时代。 16世纪末,日本在侵略朝鲜的战争中,掠去了大量的陶工,朝鲜陶工把中国越窑的制瓷技术带到了日本。1616年是日本制陶业的一个重要转折,就是发现了有田泉山瓷土,正是这些优...
图中梨式壶是民国1917年 丁巳年 所作,距今也有90年了。壶上画了一幅山水人物图,笔触细腻工整,设色丰富雅致,虽脱不了工匠气,但在瓷画中已算是不错的佳作。 此壶高14厘米 连盒盖 ,口径8厘米,口呈喇叭状,腹鼓,器身像一个梨。流和柄的曲线弧度优美,盖陷于口内,既稳妥又美观。宝珠形的盖钮、壶口及流口等处都描金,但都不是真金,而是化学金,这与其题款中所标年份相吻合,属民国早期特征。 壶身...
翻阅诸多陶瓷文献资料,有关晚清瓷器的描述多是:新的造型不多见,制作粗糙,器型笨拙等等。晚清瓷器除了官窑真是一无是处吗?非也! 事实是,在晚清的光绪时期,有一类专仿康熙青花瓷器的官民窑作品,颇为精细,亦堪称晚清瓷器中的佼佼者,下面举例几件: 光绪仿康熙官窑青花转枝莲纹罗汉碗(图1),高6.8、口径16、足径6.6厘米;胎质紧密细腻洁白(绝不逊色康熙官窑的“糯米胎”);造型为罗汉碗,施亮青...
汉代彩绘陶百花灯,高92厘米,座径40厘米,由座、盘、枝和盏组成,灯座为喇叭形圈足,白地涂朱,绘黛色云纹。座上立有平底灯盘,盘中有一圆孔,灯炷插入其中。灯座下塑有环绕的山峦,间有神态各异的人物及虎、狼、鹿、猪、狗、羊、猴、兔、蛙等动物。平底灯盘沿处有八个圆孔,交替插入四支曲枝灯盏和四支龙形饰件。在龙尾处坐一羽仙人,头戴冠,穿红色短裤。等距的灯炷均涂朱红色,三道凸箍与盘边、灯盏均涂以翠绿色。三道凸箍...
水桶为古代诸多明器中的小型器物之一,但笔者遍览瓷书图录,却难见其型。据《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辞典》载:“水桶,明器之一。流行于汉西晋,常见与瓷井一并出土。器圆,筒形,平底,器口有一对穿绳的孔,或有人字形提梁。” 日前,笔者还真见到闽北私人收藏有一对西晋明器水桶(见图),其器型与辞典记载相吻合。该对水桶有一大一小(俗称“公母”)之区别,一只略高瘦,一只略矮胖,应为典型的“对瓷”,出土“对瓷”无论何...
紫砂茶叶罐和紫砂壶是一对孪生兄弟,它是与紫砂壶一起产生并同步发展起来的,是属于紫砂茶具之列。在清代的紫砂茶具中,特别强调装饰性,除了传统的素面素心和刻铭题画之外,又出现了加彩挂釉的紫砂茶具。紫砂茶具加彩挂釉始于何时,众说不一,但从传世的紫砂器物看,以华凤翔加彩汉方壶为最早。华凤翔为清康熙时人,因此加彩挂釉紫砂器应出于清康熙时期。现将笔者收藏的几件加彩挂釉紫砂茶叶罐介绍如下: 天圆地方罐(图1...
“反瓷”又称“生瓷”,最早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景德窑,至清乾隆晚期,瓷艺彩绘华美绝艳,如云霞夕照,惜近黄昏,嘉道以后渐次衰微。此时,一股反瓷雕瓷之风蔚然兴起,佳作纷呈,名匠辈出。 今推献一件清代嘉庆时期反瓷雕刻山水人物砚台(见图),尺径为15×10厘米,砚盖以墨彩绘山石、树木、楼阁、人物为主体图案与雕刻花饰底纹相间,可谓匠心独具;近处树丛茂密,枝叶繁盛,远处峰峦起伏,绵延逶迤;楼阁线条劲挺,棱...
婴戏,是彩绘瓷器的一个通俗题材,在宋、元时期就已被广泛应用于瓷器的装饰图案中。绘画风格粗犷的磁州窑白釉黑花瓷枕和梅瓶上多绘有婴戏图。到了明朝宣德时,婴戏已成为青花瓷器上的常见纹饰,尤其是成化时期,婴戏图更加丰富多彩,诸如放风筝、舞蹈、习武、加官图和三、五、九、十二、十四、十六子等。嘉靖、万历时婴戏图的艺术风格较前朝有些变化,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:宣德朝的儿童多为矮胖、圆脸、大前额;成化时的儿童四肢短...
在我国古代,各地窑场所用制坯原料,均以就地取材为原则,所用瓷土也因各地地质差别而在矿物成份上有所不同,加之在原料加工、烧制温度和生产工艺上的差异,就出现了不同地区的产品在胎质、胎色上的不同特点。宋代和元早期皆用单一的经过淘洗的优质瓷石来制坯泥,称为一元配方。这类坯泥属高硅低铝性质,不耐高温,烧成温度通常在1200℃以下,窑温稍高即易造成器物形变,因此成品胎色虽然洁白,但胎质松脆,产品极易破损。元代...
该砚滴高5.5厘米,长8.5厘米,宽6厘米。母蛙体态丰硕,昂首注目,警觉地注视着前方,蛙背上落一片荷叶,伏有一只嬉戏幼蛙。母蛙嘴部有出水圆孔,背上荷叶边微卷起,叶片中心隐藏一进水孔,且能控制出水大小。其构思精巧,实用功能与器物造型完美相结合,为研墨滴水之用,是砚台配套器具。 其制作手法为手工贴塑捏制,采用浸釉法,以手指捏住蛙型器底足部位,将器物浸于釉水中而后提起晾干,入窑烧制成器。该器底边露...
清代康熙一朝长达61年,期间政治稳定,经济贸易发达,社会显现出全面繁荣的景象。在此背景下,制瓷业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。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恢复御窑厂,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,达到历史的高峰,其产品充分展示了“独步本朝”的时代特征。而康熙民窑青花瓷器,因产于这个青花瓷生产的黄金时代,其制作工艺娴熟,种类繁多,造型清秀,透出曲线美。胎质细腻坚致,釉层剔透坚硬,与胎体结合紧密。青花用浙料和云南明珠料,灰暗、明...
宋代的绞胎瓷,是唐代绞胎陶器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,器物的功能也由唐代的观赏和陪葬性,变为百姓日常生活的实用物。因此,在宋代有不少窑场都有绞胎瓷的烧制。其中以当阳峪窑群所制最为精美,品种也最为丰富。 绞胎瓷的制作工艺程序为:用白色与红褐色两种瓷泥,各如擀面一样制成薄片,将二种颜色的瓷泥片一层层交替重叠起来,(层数多少,视所要求的花纹图案而定),然后进行不同方向的卷、绞、拧、搓等。最后,将这种经处...
所谓珍珠地,是指宋元时期,在瓷胎上刻划动植物花纹时,常常于空隙处填刻或填印细而密的珍珠纹,故又称珍珠地划花。它始于河南密县窑,后被各大名窑采用,这种装饰手法脱胎于唐宋时期金银器上的被称为“鱼子纹”的錾花工艺,在瓷枕中也普遍开发应用。杨永德伉俪捐赠的这批瓷枕,使用珍珠地划花的窑口有:河北定窑、磁州窑、河南新安城关窑、鲁山段店窑、郏县黄道窑、巩县窑、修武当阳峪窑、密县西关窑、山西晋南诸窑等。 图...
官方微信
官方微博